7月16日,第四届“华茂·彩虹计划”公益夏令营闭营,168名参营的孩子中,有宁波小主人,也有来自周边地区和贵州黔东南山区的留守儿童,闭营仪式上,他们总结了自己的“收获”,交换了彼此的联系方式。
七天的夏令营,采取寄宿形式,分8个营,一天一个主题,活动满满当当:本地小朋友和外地小候鸟牵手同行,走入开心农场,种下鸡冠花;走进宁波科探中心,感受科技的魅力;经历了纯正的外教英语教学,还参与烘焙、乐高、木工、茶艺等丰富的课程实践等。
留守儿童演讲“我的家乡”
拿了第一名
11岁的潘敏霞来自贵州从江县,第一天来到宁波就有点中暑了,情绪也不是很高,刚见面的宁波孩子张云鑫赶紧送来了妈妈为她备用的仁丹、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,来自宁波小伙伴的关怀让潘敏霞很快“满血复活”,傍晚时两人已牵手逛校园。
两人都抢着说对方身上的优点,张云鑫说,别看潘敏霞表面属于文静害羞型,其实她还挺容易亲近的,总能找到话题认识夏令营中的新朋友,跟她一起去食堂吃饭,一路上碰到的人,她都能笑眯眯地、准确地叫出名字。
“这次演讲我能拿第一,多亏了张云鑫和其他同寝室伙伴们的帮忙。”听到“我的家乡”的演讲题目,潘敏霞立刻报名,缺乏上台经验的她,在寝室中反复演练多次,最后采纳了张云鑫的建议,穿上民族服,唱段侗族歌,改了演讲稿,“一炮而红”。
不少“小主人”和“小候鸟”才用了两天时间,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各个连的负责老师们开始还会有些担心,男生似乎要比女生慢热一些,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多余了。
闭营式上,12岁的宁波“小主人”童富焕夸着新交的好朋友——贵州孩子韦良石,“种鸡冠花时,他特别擅长,教我铲子怎么用合适,一看就很专业”。
原来,11岁的韦良石在家里经常帮助爸爸一起种土豆,再拿到市集上去卖。
而游戏是让童富焕和韦良石快速熟悉起来的方式,夏令营第二天的计算机课一上完,童富焕教会韦良石怎么玩“生死突击”。
168名参营孩子之间的友谊,在7天的共同生活、各类活动中慢慢积累起来,他们成了朋友,相互照顾着彼此。
孩子给父母写“情书”
希望爸妈别太累
夏令营第一天,在观看 《好爸爸坏爸爸》亲情专题片时,很多孩子都感动得哭了。这部电影讲的是父爱的缺失,严父与孩子之间教育沟通的矛盾。
看完后,孩子们纷纷给家长们写了属于自家的那份“情书”。
来自四川的孩子吕杰,目前在镇海炼化小学读书。他说,想跟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!爸爸每天烧电焊,弓着腰。一定干得头昏眼花,腰酸背疼吧!还要拿这么重的东西,“我真想帮爸爸一起来拿,可惜他不让我拿,希望他们回家后多休息休息,别太累了”。
孩子们不仅写下了对父母的感受,而且时刻惦记着他们,孙钰湉在农场摘下来两个上好的葫芦后,第一时间的想法是打算把它们风干后送给外公和爷爷做酒壶,因为他们都非常喜欢喝酒。
彩虹计划三年
2000多名外来孩子受益
“华茂·彩虹计划”从2013年启动以来,由最初的公益夏令营发展为涵盖助学、捐衣等丰富内容的系列公益品牌项目,至今已使2000余名外来孩子受益,2016年衍生出彩虹之家、彩虹夏令营、彩虹助学、彩虹班、彩虹1+衣等系列公益项目。
今年重点推出的“华茂·彩虹之家”公益项目定位于“留守儿童之家”的概念,以“彩虹桥”为核心元素,汇聚宁波的爱心力量,帮助留守儿童集中的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完善基础建设。
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,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跟踪管理,包括代管家长、留守儿童登记跟踪制度、成长档案等。同时开展贵州专场助学活动,每场助学活动后,同期建立助学群,及时对接助学情况,每半年进行助学回访。
首个“彩虹之家”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学校——加榜中心学校,项目已通过“善园网”发起了帮扶贵州留守儿童的众筹项目,项目发布当天就募集了9000余元的善款。不足部分由华茂教育基金会补齐。
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